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cuilueshang.blogbus.com/logs/32439081.html
上周六在文化商厦看到不少英文原版书,估计是二手的,我挑了两本品相和内容都不错的,分别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美军名将布雷德利的自传。书挺厚的,花了我95元rmb。买书的时候感觉挺爽的,但是捧着重重的书走在回家的路上,担心的是自己什么时候有时间看呢。读书是件奢侈的事,除了要花钱买书,还要花时间读。
于是想到一句古话:穷文富武。意思是习武对经济等客观条件的要求比习文要高,比如学武拜师要花钱,吃饭加强营养要花钱,而且古代以农为本,把太多力气花在练武上,就没力气种地了(太极宗师陈王廷自云“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就是说练拳得趁农闲的时候)。
话说回来,即便是读书,对于穷人家孩子来说也不是容易的事,否则那些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就不会代代相传了(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呵呵)。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说古代社会“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企图生活稳定并且获得社会声望,惟一的道路是读书做官。然而这条道路漫漫修远,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内创业的祖先不断地劳作,自奉俭的,积殊累寸,首先巩固自己耕地的所有权,然后获得别人耕地的抵押权,由此而逐步上升为他主。这一过程常常需要几代的时间。经济条件初步具备,子孙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其中,母亲和妻子的自我牺牲,在多数情形之下也为必不可少。所以表面看来,考场内的笔墨,可以使一代清贫立即成为显达,其实幕后的惨淡经营则历时至久。这种经过多年的奋斗而取得的荣誉,接受者只是一个人或至多几个人,但其基础则为全体家庭。”即使在现代,这个情况也仍然存在。南京大学的张玉林和刘保军在《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关于一种稀缺资源分配状况的研究》中写道:“在被调查的37所本科院校中,农民与非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差距是5.6倍,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接近18倍;而在全国重点院校中,两者更分别高达9.2倍和31.7倍。更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导致这一结果的制度性原因并没有随着高等教育的爆炸性扩张而消除,相反,大幅度增加的高校收费却使低收入弱势阶层的子女在面对高等教育时遭遇更大的障碍。”
反倒是习“武”者,由于现在武术不再具有冷兵器时代的那些功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使普通家庭能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再加上中国的举国体育体制,所以一般家庭也能出武术高手或优秀运动员。甚至因为穷人家的孩子往往特别能吃苦,所以优秀的武术运动员乃至其他项目运动员倒是有不少出自贫困家庭。
随机文章:
书到豆瓣方恨少 2008-11-09
评论